现在随便逛逛家居店,就能看到以英文、意大利文、中文为标志的家居品牌。这些品牌大多自称是美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进口品牌,自称是该品牌在中国和北京的代理商。但是国外品牌的代理是真是假,消费者不清楚有多少诡计和暗流涌动。
    
    洋品牌难辨真伪
        我们卖的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
家具,我们是中国总代理”、“这些沙发的头层牛皮和内部的榉木框架都是进口的,我们是北京区域代理”……消费者在购物时经常听到类似的说法。
        随着家居行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口家居品牌瞄准中国市场,中国外国品牌的代理商似乎一夜之间蔓延。
        这些进口品牌有的分散在中高端家居店,有的集中在中粮广场、高端商场等老牌新兴店,有的集中在克拉斯家具、达芬奇家居等代理商打造的独立旗舰店。其地理位置多属于北四环、东三环等黄金旺铺,内外装修豪华,商品展示极具国际水平,价格自然比国产产品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虽然价格很高,但外国品牌并不缺乏粉丝,但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外国品牌很难区分真假,这些品牌的一些代理并不干净。
        事实上,许多所谓的正式代理进口家居品牌并不是宣传中提到的原始进口,甚至一些经销商也根本没有获得代理权。在达芬奇事件引起轰动后,家具代理的话指出了进口家具代理的混乱。
        不幸的是,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意大利蜜蜂瓷砖中国总代理营销部经理合丽表示:进口建材瓷砖产品难以检验和监督,甚至业内人士也需要仔细识别,消费者作为弱势群体,不容易区分。
     
   正规代理利润不高
        事实上,通过正式渠道合法获得进口品牌的代理权,特别是一级代理权,并不容易。从代理意图到最终获得代理权,品牌和代理往往需要几年的磨合。
        超舒适国际家居总经理王兰玉表示,经过一年半的调查,超舒适得到了美国家具Ashley代理权。进口品牌还将通过早期启动资金和后期销售政策对代理商提出许多要求和限制。
        曾被称为国际家具花园的中粮广场,无疑是国内进口家居领域的一家历史悠久的商店。然而,一位在这里代理了几个欧洲品牌十多年的商家不禁叹了口气。在与品牌签订代理合同时,他同意了利润分配金额。代理商的利润不高,只能说是合理的。进口家居的运营成本很高,观众也不像国内家具那么广泛,所以一家商店一年损失三到五个月是正常的。为了追求暴利,一些企业不可避免地会走左路。
        代表美国家具Baker香奈宜居市场部经理董丽娟等多个品牌也表示,七年前开始进口品牌时,国内家居市场没有明显的不健康现象。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升温和利润率的增加,特别是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少数企业为了追求利益而使用其他手段。
        面对进口家居代理领域的各种形式,他认为每个投资者都有不同的想法和想法,这决定了不同的品牌投资和运营模式。你是把品牌作为一种职业,还是作为一种赚钱的工具来玩,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本质。
    
    ■ 模式分析
        1 家居公社·特别报告(1)
        子公司、直销和代理并存
        为了确保中国的发展模式与品牌规划高度一致,一些进口品牌在中国设立了子公司。在一线城市,子公司负责直销,而在二三线城市,子公司负责销售,或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或继续开发经销商。
        例如,丹麦福乐阁涂料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在上海设立了子公司,严格按照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北京和上海的销售模式建立直销店,而在外围市场则交给区域代理商运营。代理商不再设立经销商,直接面对终端。
       
    2 设立办事处,销售交给代理商
        许多进口品牌在中国设立了办事处,但办事处只是为了开发代理商,不直接负责销售。
        通过选择国内强大的代理商,将避免许多不熟悉不同市场环境的尴尬,也避免开拓市场和寻找新渠道的工作量,大多数代理商有良好的销售渠道,熟悉当地的销售模式和市场,可以保证销售。
    
    3 代理商全权经营
        为了降低运营成本,一些进口品牌在中国没有子公司或办事处,所有运营都由代理商负责。
        一般来说,国际一线品牌和实力雄厚的品牌对代理商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除了调查经销商的实力外,还严格调查了店面面积、地理位置、装修质量和老板的经营理念,甚至每周都来店里帮助一些具体的工作。相反,小品牌代理的门槛也相应较低。
    
    ■ 代理潜规则
    
    先出口再进口并不难
        据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商家经常参加巴黎、米兰等国际知名家具展,选择国际市场上畅销或新颖的品牌或产品。
        中国当地经销商与品牌签订代理协议后,取得中国代理(包括原产地证书、协议等)的所有权益,然后进口少量外国家具(合法报关),与国内厂家合作模仿家具,并贴上外国品牌标志,出口到原产地进口,该过程称为水、镀金。模仿制造商和代理商相互勾结,前者负责设计、加工和制造,后者负责通过各个环节,获得各种证书和销售资格。
        此外,一些企业假装获得了代理权,但实际上不是进口品牌的认可渠道,只扮演买家或第二经销商的角色;或者在海外注册一家空壳公司,然后在国外品牌上发布当地产品来提高价值。
        这些伎俩之所以可行,不仅是因为进口品牌对中国销售监管不力,还因为国内进口家居准入宽松,消费者崇洋心理。
    
    ■ 市场走访
        消费者很难获得洋品牌的信息
        目前,国内进口品牌数量众多,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方式多种多样设专卖店、独立店、授权代理等手段遍地开花。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意大利、法国和美国就有130多个进口品牌。意大利品牌包括消费者熟悉的品牌NATUZZI、B B Italia、Moroso、ARMANI/Dada法国品牌有罗奇堡, 写意空间,KENZO、FENDI等等,英美品牌包括Baker、ASHLEY、An drew Martin等等,大多数品牌的名字对消费者来说都不熟悉。
        其中,许多品牌没有官方网站,大多数品牌没有授权代理或商店介绍,信息不完整,消费者了解进口品牌的渠道和信息来源较少,这使得消费者更难识别外国品牌的身份和产品的真实性。
    
    ■ 业内说法
        建立官方数据平台
        □邱宝昌,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
        区分进口品牌真假的重任不应由消费者承担,国家质检、工商、海关等部门应共同审查进口品牌。
        由于质量检验、工商等相关监管部门各自负责的领域不同,进口产品的质量、流通、出入境等不能进行全面的跟踪和检测,犯罪分子很容易利用漏洞。有关部门应协调监督,标记产品原产地、进口、质量检验报告或建立数据库,完善各部门的信息技术,建立电子数据共享平台。这样,任何部门在检测产品时,只要检查相关数据,就别真实性。
        同时,国家要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规范标准,加大对欺诈企业的处罚力度,加强监管。如果消费者怀疑家具有问题,可以先与商家协商,也可以联系12315、消费者协会、国家工商质检部门投诉。
    
    ■ 记者观察
        进口家具监管标准
       无论是市场销售人员还是行业专家,在谈到进口品牌身份的识别时,他们都同意看到原产地证书和报关单,但同时他们也承认这些可以欺诈,不一定有效,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更不用说识别了。
        据了解,在达芬奇事件中,工商、质检、检验检疫等部门都参与了调查,但消费者对谁控制质量、谁监管市场、谁负责消费者感到困惑。
        专家认为,要从工商、质检及行业主管部门等源头抓起,对标准进行规范。比如,一件家具进口材质占多大比例才能标称为进口家具,目前的规定还不太明确。
        达芬奇事件确实给消费者带来了信任危机。然而,它对行业的长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它暴露了市场监管的缺陷,促使监管机构将进口家具的标准提上议程,并尽快提出一套具体和明确的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