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沈阳市装饰产业协会秘书长王峰认为,目前装修行业面临费用上升等困境,但从长远看,装修业越来越规范。
     沈阳装修企业目前发展不均衡
     对于装修行业现状,王峰介绍,沈阳家装行业发展的确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的装修企业发展不均衡、产业化水平差距正在拉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经营能力差、生产水平低,仍然处于传统的运营模式;而一些大企业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并在管理模式、市场运营等方面取得进步。但产业化水平仍然不高。
     另一方面,沈阳装饰企业的盈利水平正在逐年下降,因为企业间缺乏差异化经营、价格仍然是竞争的主要手段。而成本大幅上涨等因素更是重要推手。
     王峰介绍,目前,因为房产市场的影响,装修行业出现了暂时的疲软期,但这段时间有助于行业得到更好的规范和发展。
     王峰说:“这段时间里,经营不好的企业会被市场淘汰,这是一个市场洗牌的过程,也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但这种过程会提升装修行业整体的质量,最后生存下来的企业质量会更好。”
     2015年前 沈阳装修公司控制在千家左右
     在王峰看来,行业的整体趋势还是在向好发展着。
     他认为,装饰行业作为一个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行业,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行业发展管理等方面还不配套,严重阻碍了行业、企业的发展。
     目前,沈阳出台的《装修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将着力提升从业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十二五”期间,要使行业内持证上岗的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到2015年,设计人员总数争取达到25000人,比2010年增加8000人,其中,中、高级设计总人数争取达到4000人,比2010年增加2000人。“这种高端人才队伍,才是实现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规划》提出到2015年,沈阳装饰行业的企业总数将被控制在1000家左右,企业有足够的空间做大、做强。
     王峰认为,挺过这段困难期的企业最终会迎来发展的春天,将来小户型、经济型住宅比重会不断提高,将带动社会刚性需求的增长。“最近沈阳发布了新的城市规划,沈阳的扩城脚步会给装饰行业更大的发展机遇。”
     去年全省装修消费投诉显示
     违约、装修质量差成投诉重点
     4.89%——这是去年省工商局处理投诉案件中,家装纠纷在全部消费案件中所占的比例。
     这看似不高的比例背后,其实有不少消费者放弃了投诉。
     去年投诉重点:违约、质量差
     近年来,装修公司引发的纠纷并不少见。记者从省工商局了解到,去年,全省工商12315系统受理家装投诉共1056件,占纠纷总量的4.89%。其中,装饰材料方面投诉881件,装修服务的投诉175件。
     12315指挥中心负责人介绍,这些纠纷涉及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违约、不履行合同等;另外一个是装修质量令消费者不满意。
     消费者劣势一:着急用房
     装饰装修投诉仅占总量的4.89%,比例小并不能说明问题少,实际上,更多的消费者是因为装修问题维权难,最终无奈地放弃。
     省工商局提供的一个案例显示,大连周先生于2010年4月28日与大连市西岗区某装修公司签订合同,工程款40000元,双方约定工期为两个月,但双方对于施工质量等问题产生争议,直到去年2月21日仍未完工。
     工作人员表示,这种情况在近年来比较典型,即在装修过程中,双方一旦出现工程质量纠纷,势必造成停工并影响工程进度,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着急用房的消费者选择了沉默。
     市民杨小姐在装修时就与装修公司出现了矛盾,她一直认为装修公司给厨房镶的瓷砖存在“空心”,但因为马上要结婚,着急用婚房,为不影响进度就忍了。
     消费者劣势二:维权需改装修
     装修过程中出现纠纷尚且如此,装修结束后投诉就更困难重重。
     省工商局另外一个案例显示:去年10月5日,本溪市民柳某投诉称,9月份一家装饰材料店搞活动,地板特价且免费安装,他觉得便宜就安装了价值5100元的复合地板。
     订购地板时商家承诺除正常安装外,额外给安装弹簧扣100个,地板防虫药20袋。地板安装完一个月后,柳某发现地板有不同程度的裂缝,原来弹簧扣没装,防虫药也没撒匀。
     市民张小姐说,她家装修时,在装背景墙的过程中,墙面没完全干透装修公司就把背景墙贴上了,后期自家的墙反潮。但张小姐也很无奈:“这种问题很难说得清楚。如果鉴定就得把整个背景墙重新拆开来,这太麻烦了,而最后的赔偿结果也不见得给多少钱,我真不愿意折腾啊。”
     如果装修结束后发现问题,想维权就意味着原有的装修都得“开肠破肚”。
     沈阳装饰行业
     目前的弊端
     王峰介绍的沈阳市《装修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显示,目前沈阳市的装修行业问题不少,主要有:
     存在管理不够规范,存在制度建设滞后、约束力差、行业整体诚信水平不高的情况。
     部分企业仍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粗制滥造等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现象。
     行业的创新能力不强,普遍流行抄袭和克隆,企业管理模式同质化,一些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包括:行业管理、劳动力资源分配、专业人员评定等,特别是对企业实施监督、管理、执法的部门过多、过滥、不规范,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