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也是一种中空玻璃。如果商家做一点手脚,成本可以降低10%。从外观上看,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很难区分真假;投资数万元建造玻璃加工厂,车间生产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合肥玻璃商会此前专门进行了行业调查,发现部分进入市场的建筑玻璃质量存在六大硬伤。合肥市工商联了解到,为了解决建筑玻璃行业的硬伤
        
调查发现六大硬伤
        据合肥市玻璃商会的调查,我市进入市场的建筑玻璃,质量良莠不齐,部分产品还存在安全隐患,表现出了六大“硬伤”。
        首先,产品整体合格率较低;其次,各供应商提供不同格式、不完整内容的生产质量保证书,不能发挥相应作用;个别企业没有安全、节能玻璃加工生产资质。合肥玻璃商会会长王恒春说。
        王恒春随后列出了调查中发现的另外三个问题:首先,一些玻璃制造商篡改了玻璃产品检测报告,以满足客户的特殊要求。第二,工厂的玻璃产品没有必要的检验。第三,许多制造商都是劣质的。
    
    行业潜规则太多
        对于当前市场玻璃质量问题的根源,业内人士认为行业潜规则太多。没有行业准入制度,行业监管不力。例如,王恒春说,它也是一种5+9+5的中空玻璃。正规厂家按标准生产,玻璃厚度应为5mm,部分非正规厂家生产的玻璃厚度应缩水到4.7毫米,这种细微的差别,就是专业人士凭肉眼也很难看得出来,但是,玻璃厚度降低了,抗冲击能力明显不足,将其安装在建筑物上就存在安全隐患。此外,有的小厂家还在铝条、分子筛等原料上“做手脚”,这些看似小小的改变,却可以使生产成本下降10%以上,影响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
        合肥玻璃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肖启文也感叹:投资数万元就可以建玻璃加工厂。作坊生产的产品质量自然参差不齐。
        根据王恒春的分析,影响当前市场玻璃质量和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行业监督。目前,对于玻璃质量监督,一般采用检验系统,即检验产品样品由各厂家抽样送相关部门检验,检验样品必须合格。王恒春表示,这种检验系统的潜规则已经被一些小制造商理解了。
    
    准入制正在酝酿中
        据了解,目前,上海等中国许多大中型城市已实施中空玻璃节能新材料识别制度,建设玻璃、玻璃布进入市建设项目安全质量监督站重点质量监督管理范围,在玻璃企业和玻璃产品监督过程中,其行业协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行业监督等相应的责任。
        幸运的是,合肥玻璃行业的问题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去年年底,合肥工商联合会根据玻璃商会的调查,要求市政府研究玻璃行业的准入制度,并得到了市有关领导的指示。根据指示,今年年初,合肥玻璃商会在借鉴上海等地行业准入制度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合肥玻璃行业准入制度的具体计划,市工商联合会向市政府报告。该计划仍在进一步研究中。